English

鸡王传奇

2001-03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武勤英 我有话说

发现“中华宫廷黄鸡”

张国增是1977年1月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北京市畜牧办公室工作的,这正符合他与动物打交道的心愿。经过一段北京农业大学的学习,他取得了大专文凭,按组织的要求,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国黄鸡的研究上。

说起黄鸡,这小小的物种竟与皇家的历史相关联。相传清廷御膳有一种“皇帝鸡”又名“凤凰鸡”。后来,随着来杭鸡、迪卡鸡等高产蛋鸡的引进,特别是近年来,一种50天即可养成上市的高产肉鸡盛行之后,中国民间传统的土鸡逐渐被人冷落,但黄鸡毕竟是我国长久养育的物种,为此,北京市农委在“七五”和“八五”期间,将此鸡列入科研攻关项目。

“洋鸡”的冲击使我们险些失去了自家的好东西。到1991年5月,张国增调到育种公司时,公司只有65只血统混杂的黄鸡,亏损达425万元。谁都认为养这种鸡是个赔本的买卖,用张国增的话说,就如同亲娘没有了,后娘到处找又找不到,谁都嫌弃它,不想管它。90年代初期,市农办决定,将这些鸡交给当地,眼看着这些鸡又要过流浪生活。这时张国增东凑西借了2.3万元,买下了这群无人理睬的鸡,精心培育起来。

1991年5月3日那一天,一个奇迹发生了。夜间8点多钟,张国增照例到鸡舍巡视,当他走到南边的鸡舍时,只见一只大个头的公鸡在笼子上走来走去,见到主人竟一动不动地盯着他看,张国增惊诧不已:我是学这个专业的,怎么从来没见过这样奇特的黄鸡,任何鸡的图谱上都没有标明,这只鸡不但在飞节后面长了翅膀,而且头顶金丝凤冠,嘴下长着金丝长髯,步履尊贵姿态非凡,张国增突然想起,1983年为了调查宫廷黄鸡的历史,曾到圆明园附近的村庄做过走访,一位姓蔡的老者告诉他,圆明园北墙外肖家河村一带,曾专为皇室俸养过宫廷黄鸡,此鸡有凤头,大胡子,大脑袋,腿上有鸡翎管,走路带着土……

张国增顿时精神大振,遂在这群鸡中逐个挑选,终于选出公母各半的4只长相与众不同的带有三黄(黄嘴、黄趾、黄皮);三毛(头羽、须羽、趾羽);六翅(正常羽翼、大腿两束主翼、爪上轴羽)的特殊黄鸡.张国增坚信,这一重大发现,使扑朔迷离的关于宫廷黄鸡的传说得到了证实。

为了考证这一珍禽,1988年8月22日,他抱了几只请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.溥杰辨认,老先生一看,肯定地说:“这就是‘老佛爷’经常吃的鸡”。于是他便请这位权威鉴定人题写“宫廷黄鸡”4个字,但溥杰先生观鸡后讲:“我不能题宫廷黄鸡,因为当今日本、英国等一些国家都有宫廷,而此鸡为我中华独有之珍品,所以我要给你们加两个字,写一个‘中华宫廷黄鸡’”。

仍然是个“苦行僧”

10年过去了,原来的4只种鸡,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,已发展到今天的成千上万只后代子孙。

张国增为了这一黄鸡中的珍品保种、提纯、扶壮,付出了全部心血。他坚信,吃营养吃风味是人们返朴归真的需要,所以他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归真牌商标,并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作了鉴定,得出的结论是,中华宫廷黄鸡含有的谷氨酸、赖氨酸、有效磷、钙和粗蛋白远远高出引进的肉鸡,的确有滋补健身之功能。

现在,一本10万字的专著《中华宫廷黄鸡》已由张国增撰写出版。然而,他仍在乡间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.眼看着这位养鸡大王的很多愿望因为资金的拮据而无法实现,其子又不愿接替老父的职业,有谁愿意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来帮帮他呢?他在寻找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